自由時報 2010/12/20 編譯盧永山/特稿
去年七月中旬,蘋果代工廠商富士康深圳觀瀾廠的員工孫丹勇,疑似因搞丟一台iPhone 4原型機,蘋果質疑富士康洩密,富士康對遺失事件展開調查,孫丹勇疑在不堪壓力下跳樓自殺,此事引起軒然大波,也凸顯世界品牌大廠擔心中國企業竊取產品機密,發展成山寨產品,進而侵蝕其利基的問題。
品牌大廠 擔心機密被竊
由於中國已是全球生產基地,很多世界品牌大廠都委託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商代為生產,產品機密遭竊取、模仿的情況時有所聞;台灣很多企業都為世界品牌大廠代工,聯發科更是中國山寨手機的重要推手,引發美、日等國正牌業者不滿。
以iPhone和iPad為例,這兩款蘋果最新產品尚未在中國正式上架前,中國市面上就出現價格更便宜的山寨機。根據統計,去年中國銷售的手機中,三十八%為山寨機,某些山寨機的性能甚至比正牌機更優。
中國山寨文化橫行,現在更有能力進軍新興市場,對正牌廠商造成極大衝擊。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十一月發布報告指出,中國山寨機大舉進入新興市場,導致諾基亞等大廠的全球市佔率大幅下滑。例如,今年第三季諾基亞的全球市佔率降至二十八.二%,較去年同期少了八.五個百分點。
中國政府最近對這股山寨文化定調。中國工信部副部長楊學山指出,模仿也是一種創新,也是一種發展,不能直接對山寨產品說Yes或No,如果模仿沒有侵犯專利權,將支持這樣的生產。
中國政府說得一派輕鬆,侵犯了智財權就該付費,但過去中國對打擊盜版、仿冒等侵權行為的執法不力,很多中國地方官員經常收受業者賄賂,對盜版和仿冒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使得這類侵權行為難以根絕。
盜版產業 養活數百萬人
分析師也指出,中國的盜版和仿冒產業龐大,且雇用了數百萬工廠工人、旗下的經銷商和商店店員,中國政府的打擊行動若是搞真的,可能導致數百萬人失業。